一直以来,小君都以为放生文化是源于佛教文化。直到最近无意中看了相关的文章之后,小君才发现原来自己太肤浅了,放生文化本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只不过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在线配资软件,对放生文化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升华的作用。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大地上便已有放生的传统,只不过如今能找到最早的文字记录便是《列子·说符篇》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人民便会将猎捕来的斑鸠献给赵简子。赵简子收下斑鸠便很开心地赏赐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了以示好生之德。这是则寓言,所说的便是形式主义的放生,其实并非好生,反而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是一种伤害。若无赵简子重赏放生,又何来这么多的斑鸠被捕呢。
正如其门口所说:“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若真想爱惜这些动物,还不如禁止民众捕捉。像这样,捉了又放,以防折腾下来,反而是一种伤害。其实,如今很多形式主义的放生何尝不是如此。但从这则语言中也可以得知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先民们本就有放生的习俗了。展开剩余64%而西汉时期亦有,刘邦躲避追兵藏入井中,正好又几只飞鸟落到井边栖息,追兵见井上有飞鸟,必然不会有藏人,否则飞鸟早被惊走了。几只飞鸟救了刘邦一命,因此刘邦登基便规定在正月初一放生鸟类,以示报恩。可见,先人早有对生命最质朴尊重,再加上儒家“仁民爱物”和“恻隐之心”思想的熏陶,先人们亦早有护生的意识,只不过对于放生的行为并未进一步的规模和完善。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佛教典籍中强调的众生平等,因果轮回等观点让人们逐渐接受了一切生命皆可互为六亲说法,再结合儒家仁爱恻隐的理念,人们逐渐开始接受放生的戒律和功德直说。且随着佛教的发展,放生的行为也逐渐的规模和制度化。而佛教典籍中种种救生护生的故事,如《金光明经》中记载的“流水长者子救鱼”的故事也让放生,不仅仅是一种救赎生命的提倡,更深化了放生的宗教意义。自此,放生与佛教的关联便逐渐深入人心。
佛教的仪式化放生其先河开创于隋代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劝募渔民设立放生池,并举行法会为生灵授三皈依、诵经。进一步的推动则在于历代崇佛帝王的大规模放生行为,如梁武帝禁杀生、设放生池;唐肃宗在全国设81处放生池;宋真宗重修放生池并固定佛诞日为放生会。
而历史上文人名士以诗文宣扬放生亦是放生文化进一步融入主流文化的关键。如白居易不仅自己皈依佛门,还大力倡导放生,并作有《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文来生动地诠释放生精神。而苏轼作为肉食爱好者,却也曾在不少戒杀放生的诗词中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如《咬得菜根百事成》《将人试比畜》《鱼》《岐亭五首并叙》皆可见一斑。
可见,中国的放生文化源于本土,却在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发汉中被进一步的升华和发扬光大。
但小君也发现,随着 放生文化进一步仪式化规模化后,却也时常发生,过于形式化的形象,使得放生行为反而成为对各种动物的伤害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因此,小君还是希望所谓放生能秉持“无定物、无定日、无定处”,秉持在机缘巧合之下,以慈悲本心行善为主给与动物留存生机,避免刻意为之的形式化在线配资软件,这才是真正的善意。
发布于:福建省粤友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